| | 辟谣

当前位置:首页 > 人文 > 党建 > 正文

《吴仁宝式优秀村书记》专栏:姚王镇桑木村党委书记芦玲芳——柔肩挑起“桑木扁担” 乡土为伴乐一生

2015-11-10 浏览次数:
  (记者 耿凤)城区往东,大约一刻钟的车程,拐进一条整洁宽敞的村庄大道,一片葱翠跃入眼帘,在环境优雅的别墅群烘托下,显得恬静安谧。三两村民坐在村口院落,盈盈絮语。桑木村,这个曾经的落后村、贫困村如今吸引着无数游人到访。
  记者在村民的引路下,找到了村党委书记芦玲芳。他们说,就是这个女书记,18岁就来到了这里。她用自己40多年的青春岁月,把桑木这个偏僻贫穷的村落,变成了现在远近闻名的小康村、幸福村,她被村民们亲切地誉为“桑木扁担”。
  “如果身体允许,我要干到80岁。”今年64岁的芦玲芳坚定地说。
俯首为牛,只为富民强村
  1983年,30岁的芦玲芳当选村党支部书记。而当时的桑木村,工业和三产都是零,村财务亏空8万多元。“桑木村要发展,干部必须带头。”1984年,芦玲芳与丈夫借来5000元,在村里创办了第一家企业——五金弹簧厂。随后,村里又陆续办起铸件厂、拉丝厂、电线厂等。
  “只要芦书记认定的事,就没有办不成的。”与芦玲芳共事多年的桑木村主任赵建峰说。
  2000年,桑木村引进了姚王镇第一家外资企业,引发了不小的轰动。那一年,桑木村在上海搞装潢生产的梅老板受泰国客商之托,打算在天堂乐fun88注册选址搞装饰材料加工。芦玲芳得知后,立刻锁定这一项目。
  然而,当时的桑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通村公路,也没有现成的厂房,泰国客商面有难色,高低不表态,只是拿餐巾纸擦皮鞋。芦玲芳明白了,人家对路不满意。他们前脚刚走,芦玲芳立即召开干部会议,带头捐款1万元,并发动村组干部和能人捐资修路。就这样,在短短时间内,修了一条长1800米、宽6米的水泥通村大路,并将村里的13间办公用房腾了出来,同时还调整出建厂需要的18亩地。
  泰国客商第二次走进桑木村时,不是拿餐巾纸擦皮鞋,而是擦眼镜了。就这样,华鹏美雅特装饰材料厂正式落户桑木村。到如今,该厂已经三次增资扩容,年产值过亿元,吸纳本地农民工250人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在美雅特的带动下,先后有10多家外地企业落户桑木。
  2014年,桑木村集体收入达到168万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2.05万元。
大胆创新,建首个农民集中居住区
  走进桑木村,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在花草树木的簇拥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
  2006年,从村庄集约发展的角度出发,芦玲芳下决心在天堂乐fun88注册率先启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点,并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五个农民集中居住点,让全村900户居民都住上小别墅。
  由于是第一个“吃螃蟹”,对于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建设,芦玲芳根本无任何经验可言,不少村民对此也抱怀疑态度,迟迟不愿在搬迁同意书上签字。“要想做好这件事情,得到老百姓支持,必须拿出十分的诚意和行动。”芦玲芳说。
  为此,启动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时,芦玲芳专门请市规划局设计规划,并采取企业先垫资建设,等老百姓满意后再缴房款的方法。与此同时,为了保证房屋建设质量,2006年至2007年半年间,芦玲芳像自家建房一样,天天盯着集中区建设工地,从白天到黑夜,饿了就啃口馒头、累了就打个盹,确保每一间房屋建设到位。一次,她发现一间房屋的墙面砖头粘连不够牢固,当即推翻了整堵墙,要求重新施工。
  2008年初,桑木首批43栋农民集中住宅交付使用,老百姓看着质量过硬、崭新宽敞的新屋,放下了一切疑虑。
  就像建农民集中居住区一样,多年来,桑木村每一项工程、每一件事务,芦玲芳都身先士卒,不畏困苦、亲力亲为。2011年,在334省道拆迁工作中,既要保证拆迁户的利益不受损,又要确保334省道顺利动工,60岁的芦玲芳走村入户,没日没夜地宣传动员,有时生病了也顾不上休息,一个月不到就签了50户协议。
  采访时,记者在桑木村委会大门口看到一块非常醒目的宣传牌,上面写着“特别能吃苦、特别能创业、特别能奉献。”“这是芦书记总结的桑木精神,她经常教导我们这些年轻人,说有了这三个‘特别’就能克服一切困难,把桑木村建设得更加美好。”桑木村大学生村官吴晶说。
古道热肠,一心为民奔波
  “书记,在不在?”“我在的,仁和!”采访期间,村民肖仁和来了,他还在村办公楼外面,芦玲芳就已经听出他的声音。
  原来,肖仁和家的下水道堵了,连着几天污水溢进屋子,不知道怎么办了。得知情况后,芦玲芳立即帮他联系水电工。和肖仁和一样,村民们一有什么事都习惯找芦玲芳帮忙。
  “她人细心,每天都到村民家坐坐聊聊,是个热心肠!”村民宋吉浦告诉记者,他家以前的草房被大风刮倒,芦玲芳得知消息后,立即冒着大雨赶到现场,商议重建之事,并当场捐出500元钱,其他村干部纷纷响应。一个月内,村干部们集中力量帮助他建起了3间假二层新房。为了帮助他脱困,芦玲芳还跟村企老板商量,将宋吉浦的女儿安排进村企工作,这一安排为他家增加了万余元的年收入。
  为了帮助村里的弱势群体,芦玲芳在村里成立了20多个干部帮扶点,每个村干帮扶5户,实行脱贫目标责任考核。她自己以身作则,几年来捐款近5万元用于村里的修桥修路,捐助困难户近3万元,捐助失学儿童、困难老党员等2万多元。
  在芦玲芳看来,桑木村是生她养她的地方,反哺桑梓是她的职责所系。在地位和金钱面前,她情愿做一个永远的“傻子”。她经常说,“看看村里的变化,比出国旅游还要快活。瞧瞧老人们过得精神,孩子们过得快乐,想想我一个妇女能挑起一个村的担子,心里就觉得舒坦!”